Published on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Authors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史蒂芬·柯维

第一部分 思维方式于原则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只重技巧就仿佛考前临时抱佛脚,纵使有时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但没有日积月累的付出,绝对无法学得精通。

归根到底,我们的本质要比言行更具说服力,这个道理人人都懂。有些人是我们绝对信任的,因为我们了解他们的品德,不论他们是否能说会道、擅长交际,我们就是信任他们,而且能够与之合作顺畅。 威廉姆·乔治·乔登(William George Jordan)曾说:人性可善可恶,冥冥中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且总是如实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伪装不来的。

我们越是认识到思维方式以及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就越是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负责,懂得审视它,在现实中检验它,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许多人在生死关头也会大彻大悟,重新审视生命中的优先次序,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人们突然接受一个新角色的时候,比如丈夫、妻子、父母、主管或领导。

与配偶、子女、朋友或同事相处一定要学会聆听,这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撑。聆听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相比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得多。

由内而外的观点认为个人领域的成功必须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只有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承诺。把个人魅力置于品德之上,妄图在自我完善之前完善人际关系都将徒劳无功。

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人生本来就是高度互赖的,想要单枪匹马实现最大效能无异于缘木求鱼。

互赖是一个更为成熟和高级的概念。生理上互赖的人,可以自力更生,但也明白合作会比单干更有成效;情感上互赖的人,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但也知道爱心、关怀以及付出的必要性;智力上互赖的人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们最宝贵的金融资本就是赚钱的能力。如果不能持续投资以增进自己的产能,眼光就会受到局限,只能在现有的职位上踏步,每天忙忙碌碌,就怕老板对自己的印象不佳,既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又担心职位不保。这同样称不上效能。

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得之太易者必不受珍惜。唯有付出代价,万物始有价值。上苍深知如何为其产品制订合理的价格。

习惯是知识、技巧和意愿的交叉点。知识是做什么和为何做,技巧是如何做,而意愿是动力——想做。所有这三者必须集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习惯。

第二部分 个人领域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第三章 习惯一 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Imagination)”,即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良知(Conscience)”,即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 “独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即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第四章 习惯二 以始为终——自我领导的原则

当我面对伟大人物的墓地,妒忌之心荡然无存;当我阅读历代佳丽的碑文,贪婪的欲望顿然消失;当我在墓碑旁遇见泣不成声的父母,禁不住悲从中来;当我看到父母的坟墓,忍不住感到为那些自己即将追随的人而体味的痛苦是如此地空虚;当我看到王者与其废黜者的墓碑并肩而立,生前为不同观点唇枪舌战的文人墨客的遗体相邻而居,不禁感到那些内讧、派系斗争、人间是非的渺小。再查看墓碑上的日期,发现有些就在昨日,有些却可追溯到 600 年前,于是不禁想到当最后审判日那天来临,我们都将同样接受上帝的审判。

若能先定目标,你的洞察力会大大改善。有这么一则小故事,葬礼上有人问死者的朋友:“他留下了多少遗产?”对方回答:“他什么也没带走。”

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

回忆往昔,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当时看上去至关重要、妙趣横生的事,现在看来竟是微不足道,甚至有些荒谬。比如看似耀眼的成就、名望和赞扬,得到金钱或女人后的快乐,像撒旦一样游走于世界各地,经历“名利场”里的一切。
现在回想起来,所有这些自我满足都不过是海市蜃楼,黄粱一梦。

按照重要的角色写就的使命宣言会维持生活的平衡、和谐,而且会让每个角色清晰地摆在面前。这样你在常常检查宣言时,便会确保你不是只重视一个角色却完全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角色。 一旦确定了主要的人生角色,你就能清楚地掌握全局。接着,还要订立每个角色的长期目标,这些目标必须反映你真正的价值观、独特的才干与使命感。

第五章 习惯三 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有效管理是把握重点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关于提高个人效能的方法,我总结出一句话:左脑进行管理,右脑进行领导。

克服这种心理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使命,要有习惯二中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内心要有燃烧的激情,让自己对所有其他不相关的事情大声说“不”。克服这种心理还需要有独立意志,愿意为自己所不愿为之事,能够做到在特定时刻始终坚持自己的既定价值观,不屈服于一时的冲动和欲望。这种能力会让你成为一个诚信的人,让你忠实于自己积极的第一次的创造。

第四代时间管理方法做到了充分尊重这个原则。同时,这种方法还认识到,就效用而不是效率而言,你首先要考虑的人就是你自己。它鼓励你将时间用于第二象限事务,根据原则去认识你的生活,将你的生活建立在原则的基础上,明确表达出你的目标和价值观,并且用这些目标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决定。

通过审视自己的主要角色而让自己保持清醒,经常想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 有一条主线贯穿这五个方面,那就是将人际关系和结果放在第一位,将时间放在第二位。

授权的大原则不变,权限却因人而异。对不够成熟的人,目标不必太高,指示要详尽,充分提供资源,监督考核要频繁,奖惩更直接。对成熟的人,可分配挑战性高的任务,精简指示,减少监督考核次数,考评标准则较为抽象。

第三部分 公共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

第六章 人际关系的本质

没有信任就谈不上友谊,没有诚实也就谈不上信任。

所以说,独立是互赖的基础。缺乏独立人格,却一味玩弄人际关系的技巧,纵使得逞于一时,也不过是运气罢了。处顺境之中,还可任你为所欲为。但天有不测风云,一旦面临逆境,技巧便不可靠了。

人的内心都是极其柔弱和敏感的,不分年龄和资历。哪怕是在最坚强和冷漠的外表下,也往往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心。

里奥·罗斯金(Leo Roskin)说过:“弱者才会残忍,只有强者懂得温柔。”

在相互依赖的环境里,如果认识到产出/产能平衡是效能的要素,我们就可以把问题看作是提高产能的机会。

第七章 习惯四 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金科玉律已深植我们的脑海,现在则是奉行不渝的时刻。

不论你是总裁还是门卫,只要已经从独立自主过渡到相互依赖的阶段,你就开始扮演领导角色,影响着其他人,而有助于实现有效的人际领导的习惯就是双赢思维。

许多主管、经理和家长都在这两种模式间左右摇摆,当他们无法忍受混乱无序、缺乏目标、纪律松散的状态的时候,就会倾向于赢/输模式,之后随着内疚感日增,又会回到输/赢模式,而新一轮的愤怒与挫败感再次将他们推向赢/输模式。

好聚好散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利益共享,那就商定放弃交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我们之间没有期望,没有订立合约,没有雇佣和合作关系,这比明确期望后再让对方希望破灭要好得多。

为了维系关系,人们有时要不停地妥协让步,嘴上说的是双赢,脑子里想的却是赢/输或者输/赢,这会引发很多问题,如果竞争不建立在双赢模式和协同合作的基础上,问题就尤为严重。

要达到互利的境界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及与人为善的胸襟,尤其与损人利己者相处更得这样。培养这方面的修养,少不了过人的见地、积极主动的精神,并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作为基础。

相形之下,富足的心态(Abundance Mentality)源自厚实的个人价值观与安全感。由于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因此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开启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并提供宽广的选择空间。

一个诚信、成熟、知足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很少或者根本不需要用到什么技巧。

自我评估更能激励人上进。在高度信任的文化氛围里,自我评估的结果更精确,因为当事人往往最清楚实际进度,自我洞察远比旁人的观察和测量要准确。

我自己经常会为某个人或某组织的积极转变成果感叹不已,其实领导者所要做的就是放手,让有责任心、积极处世以及具有自我领导能力的人独立完成任务。

真正的双赢协议是双赢模式、双赢品德和双赢关系的产物,它以相互依赖的人际交往为对象,起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他们认为原则性谈判的关键是要将人同问题区分开来,要注重利益而不是立场,要创造出能够让双方都获利的方法,但不违背双方认同的一些原则或标准。

第八章 习惯五 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你的品德时刻发挥着影响力,并起着沟通的作用。久而久之,我就会本能地信任或者不信任你这个人以及你对我所做的事情。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

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

移情聆听是有风险的。只有当你做好了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深入到移情聆听的阶段,而这是需要足够的安全感的,因为这时候的你会变得很脆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很矛盾,因为在影响对方之前,你必须先被影响,即真正理解对方。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古希腊人有一种很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我认为这三个词集中体现了让他人理解自己以及有效表达自己的精髓。

当你清晰、具体地表达想法,最为重要的是,在理解别人思路和担忧的前提下表达,那么可信度会大大增加。

第九章 习惯六 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

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所谓统合综效的沟通,是指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奇怪的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见地。

统合综效的实质是尊重差异、建立优势并弥补弱点。

唯有参与,才有认同,这个原则值得强调再强调。

第四部分 自我提升和完善

第十章 习惯七 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则

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当你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混乱,尽情享受过大自然的和谐与韵律,再回到城市时会感到耳目一新,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什么能够干扰你或让你惊慌失措,直到外界的喧嚣混乱再次侵蚀到你内心的静谧和安详。

自然而然地,你会取得公众领域的成功,即秉持着合作精神,为他人造福,由衷地为他们的成功感到快乐。

磨砺心智的另一种有效方式是写作。通过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经历、深刻见解和学习心得,我们的思路就会更加明晰、准确和连贯。如果能够在写信的时候与他人深入交流思想、感受和理念,而不是肤浅地停留在事物表面,也有助于我们提高思考、推理和获得他人理解的能力。

以一个人的现有表现期许之,他不会有所长进。以他的潜能和应有成就期许之,他定能不负所望

第十一章 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我们逐渐有了两项心照不宣的基本规则。一是“不要刨根问底”:无论哪个人露出了内心最脆弱的一面,另一人都不得追根究底,而是要尽力体谅对方,否则就显得太过咄咄逼人、霸道和刻板。因此尽管我们心里很渴望尽可能多地了解,还是渐渐认识到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来让双方倾吐心事。

我们发现,看似琐碎的小事,往往也源自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如果只看表面,而没有挖掘深层的敏感问题,无异于在践踏对方心中的圣土。

绝不要停止探索,因为其目的是回到起点,重新认识。

生活不会是井然有序的。不管我们怎样努力想让生活有条有理,意外总会发生:恋爱、死亡、受伤、祸从口出。

后记 答读者问

最好的办法是让别人信任你,而不是喜欢你。信任和尊重终将产生爱。

每一架飞机都常常会偏离航线,但又不断回到正确航线上来,并最终抵达目的地。我们所有个人、家庭或组织也是一样,关键是“以终为始”,共同致力于经常性的反馈和线路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