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把时间当朋友
- Authors
- Name
- AgedCoffee
- @__middle__child
把时间当朋友 - 李笑来
事实上,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但这是必需的,因为说教总是令人厌烦——无论它有没有道理,无论对于说教者还是被说教者。
自相矛盾、自我欺骗、孤注一掷、痴心妄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分分秒秒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自卑……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大,最好马上看到成果;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小,最好马上知道结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欲望,差别仅在程度或者表现上。
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
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
另外,焦虑的情绪会让人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但是,在缺乏理智状态下的任何决定和行为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逆境造就成功”、“磨难令人成熟”之类的话纯属胡说八道。显然,在顺境中更容易成功,而且很多磨难根本没有必要——这更可能是失败者对他们自己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体验的成功及成功者“意淫”式的猜想而已
如果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效率低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做一点是一点,多收获一点,多进步一点,动力就会更强一点,进而更容易持续地做下去。怎样判断所做的事
事情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
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时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不过事实就是如此。
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于是,无论能否做对、做好,人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判断别人是否做对、做好。所以,尽管自己不怎么样,却可以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评价别人做得对不对、好不好
一个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被嘲弄、被耻笑的几率将远远高于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这几乎是肯定的
要学着像一个项目管理者  那样思考——他们更多地关注“方法”,他们会花费比别人多(多出许多倍)的时间去落实每一个步骤,在确认无误之后,他们才会有效地分配任务,团队才能够切实可靠地完成任务。一个学生在背单词的时候,他就是自己的项目主管,只有学会像项目管理者一样思考,他才能给自己分配具体的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最终高效地完成任务。
一位朋友读完米兰·昆德拉  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之后概括:逃避责任就会带来轻松,可那恰恰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啊!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而且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
选择痴迷于学习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体会:每掌握一项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就感觉自己像重生了一次。如此看来,其实每个人原本可以拥有的都并非只有一辈子,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放弃了而已。
可是没有知识,精神怎么会自由呢?精神不自由,肉体的自由又算得了什么呢?精神的自由是谁也夺不走的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我常常暗骂现在的大学本科教育。不夸张地讲,今天的本科教育很大程度上已经忘了“本”。本科教育之“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理论上讲,一个人本科毕业之后,应该有能力自学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
人都有大脑,闲置还是使用,是个问题。有脑子却不用等于没脑子。如果用,那么“应该怎么用”就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人的选择,这是一个人的奥德赛 
大哲学家罗素  曾观察到这个现象,他为之奇怪并慨叹,“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然后戏谑道,“实际上,他们确实死得很快 。”
例如,对任何一个现象来说,错误的解释可能有无数个。即便我们无法证明其中一个解释是错的,它事实上依然是错的。所以,要求对方证明“你没欠我 10 万元”,如若无法证明,就认定“你欠我 10 万元”,明显是纯粹的无理取闹。
若是为了爱情,歌曲算个屁;若是为了生命,爱情算个屁
古人说,人贵自知。摆脱“自以为是”陷阱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正视自己的恐惧,因为恐惧永远存在
永远不要再跟我说“我认为……”了!你的看法关我屁事?我要的是事实……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尽管我们都知道不应该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对方所说的一切,人们总在提倡的“质疑精神”也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善于控制自己、随性发出质疑,是最妨碍有效倾听的行为和心理。
所以,每个人其实都多多少少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重视程度,又因为这个结论,进而低估他人的评估能力。
如果我们在任何讨论中发现参与者里面有“自以为是”者存在,那么最好的选择只有一个——退出讨论。
说来说去,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无须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和幸福也同样很多,只不过它们常常被人们忽略。于是,无数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追求必须通过比较才能获得的快乐和幸福,而他们最终获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
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第一,承认自己能力有限;第二,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第三,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我由此领悟,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种表现: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
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那些原本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现在有机会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所谓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大脑中存储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这些人总是可以“融会贯通”,看上去也就超常地充满“智慧”。
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  之花。
妓女不需要靠性欲来接客,作家不应该靠灵感来写作 
我有一个尽量坚持的原则: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鼓励身边的人,是一种并不被大多数人认为重要的美德。
男人看看姑娘、女人瞄瞄帅哥,毫无疑问,对成年人来讲,保证规律而健康的两性交往,对心理健康很有帮助……
有多少是尽管无趣却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却不重要的。如果我们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首先,很可能只是他“觉得”自己比身边的人强而已。每个人都有这种倾向。心理学家们早就观察到了这个现象,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学实验,验证了这种普遍存在的人类心理倾向
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很多。
但是,一旦某个人开始为此心烦意乱、坐卧不安,甚至为此有一些无聊的举动,那么他就不仅是倒霉,而且是可怜了,因为他已经被别人左右了。被别人左右,是一个人相当可悲的状态之一。
例如,获得真爱是需要耐心的,因为真爱的定义就是你心甘情愿地在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身上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不计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