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2025-第三十二周

Authors

该周报主要为各个地方内容的汇总整理

技术

网络已不再以 URL 为形态 - Jono Alderson

现代网络已不再以 URL 为核心,机器(如搜索引擎、爬虫、AI 代理)对内容的处理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它们更关注内容中的“断言”(离散的事实陈述)及其关联性,而非页面本身。以下是关键要点:

  • 🌐 机器主导网络:超过一半的网站访问者是非人类,它们将 URL 视为“信封”,只提取其中的断言信息。
  • 🔍 传统 SEO 失效:过去以 URL 为单位的优化策略(如关键词排名、页面链接)已不适应机器优先的网络环境。
  • 🧩 断言成为核心:机器通过“三元组”(主语→谓语→宾语)或向量编码提取内容中的断言,评估其清晰度和关联性。
  • 🤖 信任基于图谱:机器通过知识图谱或统计模式验证断言的可靠性,一致性、多源佐证和权威引用是关键。
  • ⚠️ 敌对内容威胁:竞争对手或不良行为者可能污染数据,需主动监控并强化品牌断言的外部一致性。
  • ✍️ 双重优化策略:内容需兼顾人类体验(设计、故事性)和机器可读性(结构化数据、语义 HTML)。
  • 🛠️ 实践建议:
    • 避免断言 spam,保持信息一致;
    • 设计易于机器提取的页面(如明确标价、特征);
    • 通过 API/结构化数据提供机器友好接口;
    • 借助第三方权威平台强化品牌背书。
  • 🔮 未来趋势:网络演变为“意义网络”,优化重点转向如何在机器模型中建立强关联、可信的断言节点。

React Query 选择器,全面强化

React Query 的 select 功能详解:通过精细订阅优化渲染性能

  • 🔍 全局状态与订阅:React Query 通过 QueryCache 管理全局状态,useQuery 仅订阅特定 QueryHash 对应的数据变更,避免无关更新。
  • 🎯 精细订阅需求:当 API 返回大量数据但组件仅需部分字段时,select 可筛选目标字段,减少不必要的渲染(如仅订阅商品标题而非全部信息)。
  • ⚙️ select 基础用法:传递 select 函数到 useQuery,返回派生数据(如 data.title),组件仅在此结果变化时重新渲染。
  • 🔄 多字段订阅:支持返回包含多个字段的对象(如 {title, description}),结构共享确保引用稳定性。
  • 🧩 TypeScript 集成:类型自动推断 select 返回结果,无需手动泛型标注。抽象 select 时需使用泛型参数(如 <TData = ProductData>)。
  • 🚀 性能优化
    • 使用 useCallback 稳定 select 函数引用,避免重复计算(依赖项变化时重新执行)。
    • 外部定义或 memoize 工具(如 fast-memoize)缓存昂贵计算,避免多组件实例重复处理相同数据。
  • ⚠️ 注意事项select 每次在 QueryObserver 级别运行,需结合外部缓存实现跨组件计算复用。

使用 React 解锁 Web Workers:分步指南

这篇博客介绍了如何在 React 中使用 Web Workers 来提升界面响应速度,避免因繁重计算任务导致 UI 冻结的问题。文章从实际问题出发,逐步演示了 Web Worker 的实现、任务队列控制、跨标签页共享 Worker 等技术,并对比了 Web Worker、Shared Worker 和 Service Worker 的适用场景。

  • 🚀 博客背景

    • 作者将团队内部分享的 Web Workers 与 React 结合的内容整理成博客,并提供完整的 GitHub 代码示例。
  • 问题:UI 冻结

    • 递归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等高耗时任务会阻塞 JavaScript 主线程,导致 React 界面无响应(如按钮卡顿、动画停滞)。
    • 注意:CSS 动画由浏览器合成线程处理,不受主线程阻塞影响。
  • 💡 解决方案:Web Workers

    • 将繁重计算移至独立线程的 Web Worker 中,主线程保持响应。
    • 示例:通过postMessage与 Worker 通信,异步获取计算结果。
  • 🔄 多任务处理与队列控制

    • 连续点击按钮时,默认并发执行任务可能导致乱序。
    • 改进:在 Worker 内实现任务队列,确保按请求顺序依次处理。
  • 🌐 跨标签共享:Shared Workers

    • 使用 Shared Worker 实现多标签页共享资源(如缓存斐波那契计算结果),避免重复计算。
  • 📊 Worker 类型对比

    • Web Worker:单页临时任务,解放主线程。
    • Shared Worker:多标签/组件间共享状态(如 WebSocket、缓存)。
    • Service Worker:全局网络代理,支持 PWA 离线功能(非计算场景)。
  • 🔧 扩展工具

    • 推荐使用 Comlink 简化 Worker 通信,支持类本地函数调用。

React Query 选择器,超级强化版 | TkDodo 的博客

React Query 的 select 功能是一个高级优化工具,适用于需要精细控制订阅和减少不必要渲染的场景。

  • 🚀 select 的作用:允许从查询结果中选择或转换数据,使组件仅订阅特定部分,减少不必要的重新渲染。
  • 🔍 精细订阅:适用于端点返回大量数据但组件仅需部分字段的情况,提升性能。
  • 🛠 使用示例:通过 select 提取产品标题,避免因其他字段变化导致的重新渲染。
  • 🔄 多字段选择:可以同时选择多个字段,React Query 会通过结构共享保持引用稳定性。
  • 📜 TypeScript 支持select 自动推断返回类型,无需手动指定泛型参数。
  • 性能优化:结合 useCallback 或外部 memoization 库(如 fast-memoize)进一步减少重复计算。
  • 🧩 复用与抽象:建议直接在使用处添加 select 而非抽象到选项中,以保持类型安全和灵活性。
  • 🏆 终极优化:对于昂贵计算,使用 memoization 确保即使多次渲染也仅计算一次。

通过合理使用 select,可以在复杂应用中显著提升性能。

Rust、Python 与 TypeScript:新三巨头·初探

Rust、Python 和 TypeScript 将成为未来主导的编程语言(移动市场除外),AI 编程的普及使语言选择更基于其核心优势而非个人偏好。这三种语言在静态类型、依赖管理和生态系统方面表现突出,适合不同场景。

  • 🦀 Rust:适用于系统软件和高效率需求场景,强大的类型系统能提前捕获错误,生成高性能代码。
  • 🐍 Python:拥有丰富的数学和数值计算库,适合实验和原型设计,结合 mypy 和 pydantic 可实现强类型。
  • 🌐 TypeScript:原生支持浏览器和 Web 开发,类型系统有助于复杂前端项目的维护。
  • 🤖 AI 编程推动“面向思想的编程”:开发者更像架构师,专注于设计目标和关键逻辑,AI 工具处理具体实现。
  • 📦 生态系统至关重要:Rust 的 cargo、TypeScript 的 npm 和 Python 的 uv 等包管理器简化了依赖管理,加速开发。
  • 🛠️ 类型系统对 AI 协作尤为重要:高级类型(如 Rust 枚举和 TypeScript 接口)能约束 AI 输出,减少上下文遗忘导致的错误。
  • 💡 错误提示与引导更关键:清晰的编译错误信息帮助 AI 快速修正问题,而语法细节的重要性相对降低。
  • 🚀 低门槛的高效开发:AI 工具使“首席工程师”式的工作方式更普及,但新手仍需培养设计判断力。

深入思考主题与色彩命名

作为前端开发者,作者对网站主题设计进行了深入思考,探讨了如何提升主题设计的灵活性、色彩丰富度和视觉层次感,并提出了改进现有设计模式的方案。以下是关键要点总结:

  • 🎨 色彩调色板的重要性

    • 现有框架(如 Tailwind、Pico CSS)提供多色调色板,但数量并非关键,需确保足够支持设计需求。
    • 直接使用框架默认颜色会导致网站缺乏独特性,建议自定义调色板以建立品牌标识。
  • ✏️ 手动设计调色板

    • 作者通过 Figma 手动设计,跳过不必要的色调(如 Splendid Labz 案例中省略 50-400 的粉色)。
    • 可添加自定义变体(如“d”代表低饱和度),灵活适应设计需求。
  • ⚙️ 程序化生成调色板

    • 推荐工具:RampenSau、Perceptual Palettes、Accessible Palette Generator。
    • 生成后可手动调整,平衡效率与个性化。
  • 🔄 现有系统的局限性

    • 多数框架仅支持少量色调(如 DaisyUI 仅 2 种/颜色),限制设计表达。
    • 语义类名(如primary-background)混淆了色彩层级与用途,导致灵活性不足。
  • 🧩 改进语义系统

    • 分离色彩层级(primary/secondary)与组件样式(如按钮的light/heavy)。
    • 建议用数字表示色调(如--color-primary-500),直观且语义明确。
  • 🌐 全局变量与组件变量

    • 全局变量(如边框、过渡效果)提升一致性,减少重复代码。
    • 组件变量可简化命名(如--header-bg替代--card-header-bg),保持灵活性。
  • 📊 适用场景分级

    • 单一主题可直接使用调色板变量。
    • 多主题需更复杂系统(如作者提出的层级分离方案),适应大规模需求。
  • 🔗 扩展资源

    • 作者的设计系统 Splendid Styles 和 Splendid Layouts 实践了上述理念,可供参考。

译:与 Claude Code 共事的六周

作者 Orta Therox 分享了过去六周使用 Claude Code 进行编程的颠覆性体验,展示了 AI 工具如何彻底改变开发流程、提升效率并重塑技术决策模式。

  • 🚀 生产力爆发:独自完成 20+ 项积压多年的技术债/创新任务(如 React Native 迁移、测试策略制定等),同时保持原工作计划
  • 🧠 思维模式转变:从"先决策后实施"变为"先尝试后决策",通过快速原型验证可行性(如前端测试策略探索)
  • 🏗️ 架构革新:新建"prototypes"monorepo,使游戏设计流程从数周缩短至数小时(案例:《Missing Link》快速发布)
  • 👥 协作升级:双仓库克隆策略实现并行开发,GitHub Action 自动生成 PR 加速 issue 处理
  • 🎯 用户画像:产品技术复合型人才获益最大,有效缓解"第一步焦虑",实现全广度开发
  • ⚙️ 技术适配:monorepo+ 明确技术栈(React/GraphQL 等)为 AI 提供优质上下文,显著提升生成质量
  • ⏱️ 时间魔法:副业项目实现 10 倍效率提升(如 Adium 主题复现从 12 小时→2 小时)
  • 🤖 使用哲学:保持工具中立性(不追逐新模型),专注核心工作流,警惕"AI 刷屏"消耗决策力
  • 🧪 学习范式:建议新人采用"平行构建法",通过对比人工/AI 方案加速成长
  • ⚠️ 风险案例:需警惕 AI 的过度承诺(如虚假的性能提升声明)和硬编码作弊倾向

工具

bidc

BIDC 是一个用于 JavaScript 的双向通道库,支持跨上下文异步通信,具备复杂数据类型传输、自动连接管理和多场景适用性。

  • 🚀 自动握手:支持稳健的连接建立与冲突解决
  • 复杂数据类型:无缝传输 DateRegExpMapSet
  • 异步支持:保留 Promise 和异步函数的一等公民特性
  • 🔀 并发操作:可同时处理多条消息而不阻塞
  • 📦 TypeScript 友好:轻松推断 RPC 风格调用的类型
  • 🌐 多场景适用:支持 iframe、Worker、Service Worker 等通信
  • 🔄 自动重连:上下文刷新后自动恢复连接并缓冲消息
  • 🛠️ 高级功能:嵌套 Promise、远程回调、命名空间通道等
  • 📦 安装简单:通过 pnpm i bidc 即可使用
  • 🔄 双向通信:支持父子窗口或 Worker 间的双向消息传递

ForesightJS

ForesightJS 是一个轻量级 JavaScript 库,通过预测用户意图预取内容,提升用户体验,支持桌面和移动设备,无需配置即可使用。

  • 🚀 功能概述:自动预测用户行为并预取内容,提高页面加载速度。
  • 🖱️ 设备支持:适配桌面(鼠标轨迹预测、键盘导航)和移动设备(视窗检测、触摸事件)。
  • 开箱即用:无需配置,默认提供优化策略。
  • 🛠️ 开发工具:内置 DevTools,可视化预测逻辑和回调执行。
  • 📦 安装方式:支持 pnpm、npm、yarn 安装。
  • 📝 基础用法:通过 ForesightManager 注册元素并设置预取逻辑。
  • 🔌 框架集成:兼容任意框架,已提供 Next.js 和 React Router 的现成方案。
  • ⚙️ 配置灵活:支持全局和元素级自定义设置。
  • 🤖 AI 辅助:提供 llms.txtllms-full.txt 帮助 AI 工具理解库功能。
  • 📂 文档扩展:所有文档均支持 Markdown 格式(URL 后加 .md)。

react-animatable

react-animatable 是一个基于 Web Animations API (WAAPI) 构建的轻量级 React 动画库,体积小巧(约 1kB),支持高性能动画和动态关键帧,适用于 HTML、SVG、Canvas 等多种元素。

  • 🚀 轻量高效:每个钩子约 1kB(gzip 后),总库约 2kB。
  • 🎨 广泛兼容:支持 Web Animations API、ScrollTimeline 和 ViewTimeline,需注意浏览器兼容性。
  • 动态动画:支持通过参数生成动态关键帧,灵活控制动画效果。
  • 📚 完善文档:提供 API 参考、Polyfill 配置及示例代码,方便快速上手。
  • 🛠 TypeScript 支持:严格的类型检查,提升开发体验。
  • 🌟 多场景适用:适用于 React 组件、CSS-in-JS 库及原生 DOM 元素。

recorder

Recorder 是一款强大的 VS Code 扩展,能智能记录整个开发流程,包括终端命令、文件操作和代码修改,支持一键生成标准化操作文档(SOP),实现“记录一次,永久复用”。

  • 🛠️ 功能概述:完整记录终端命令、文件操作和代码变更,自动生成结构化 JSON 日志。
  • 🔍 智能集成:自动识别 Git 跟踪文件,仅捕获有意义的差异内容,过滤.gitignore 文件。
  • 🚀 零配置启动:开箱即用,适配任何工作区,性能优化无负担。
  • 📂 输出结构:生成带时间戳的operation.json,包含命令、文件创建/删除、代码差异等操作。
  • ⚙️ 使用步骤:安装插件 → 开始录制 → 停止后生成 SOP → 下次直接复用。
  • 📜 支持环境:需 VS Code 1.90.0+ 和 Git(用于差异检测)。
  • 🌐 开源许可:采用 CC-BY-NC-4.0 协议,贡献者可提交 Issues 或 PR 至 GitHub 仓库。
  • 核心价值:“记录一次,永久自动化”,避免重复复杂工作流。

dyad

Dyad 是一个本地开源的 AI 应用构建工具,具有快速、隐私保护和跨平台的特点。它支持用户使用自己的 AI API 密钥,无供应商锁定,并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资源。

更新

ECharts 6 新特性 - 基础入门 - 手册指南 - Apache ECharts

Apache ECharts 6.0 正式发布,带来 12 项重大升级,旨在提升数据可视化的专业性和灵活性,满足开发者对复杂数据表达和创意自由的需求。

  • 🌱 十二年历程:从简单的图表工具发展为支持数百万开发者的可视化技术体系,涵盖移动端、大屏及服务端渲染。
  • 🎨 专业视觉呈现:全新默认主题、动态主题切换和暗黑模式支持,提升图表美观性与应用适配性。
  • 📊 数据表达扩展:新增弦图、蜂群图、散点抖动、断轴等功能,支持复杂数据场景的直观展示。
  • 🧩 自由组合能力:革命性矩阵坐标系、可复用自定义系列和优化的轴标签布局,激发开发者创意。
  • 🔄 动态主题切换:无需重新初始化图表实例,实现运行时无缝切换主题,提升用户体验。
  • 🌓 暗黑模式适配:自动响应系统主题变化,确保图表与界面风格一致。
  • 🎻 新增图表类型:包括弦图、蜂群图、小提琴图、等高线图等,丰富数据可视化形式。
  • 📈 金融图表增强:优化股票交易图表标签定位,支持分时图、MACD 等专业金融分析工具。
  • 🧱 矩阵坐标系:灵活组合图表类型和组件,支持协方差矩阵、周期表等复杂布局。
  • 🔧 自定义系列升级:支持 npm 发布和动态注册,提供官方自定义系列项目,促进代码复用。
  • 📏 轴标签优化:智能调整默认布局,避免标签溢出和重叠,提升可读性。
  • 🚀 目标明确:通过 12 项升级,让 ECharts 在后台强大可靠,为开发者的创意表达提供舞台。

伏特 /vōlt/

一款名为 vlt 的新型 JavaScript 包管理器及无服务器注册表正式亮相,由 npm 创始人 Isaac Schlueter 及原 npm 团队核心成员开发,旨在革新 JavaScript 包管理生态,提供更高效、安全的开发与分发体验。

  • 🚀 vlt 发布:推出全新 JavaScript 包管理器和无服务器注册表,致力于提升包管理效率与安全性。
  • 💡 强大团队:npm 创始人 Isaac Schlueter 及原班人马加盟,技术背景深厚。
  • 🔧 功能亮点:支持开发、运行、分发、发现及安全管控,提供熟悉的命令行工具(如vlt [command])和 GUI 界面。
  • 🌐 无服务器注册表:支持自定义包和私有代码的安全分发,免除企业级高额费用。
  • 📢 行业反响:开发者社区高度关注,认为其填补了 npm 的创新停滞,可能成为未来主流工具。
  • 🔗 资源链接:官网vlt.sh提供安装指南(npm i -g vlt)及文档。
  • 🔍 特色功能:查询语法(如vlt view)获好评,精准性优于现有方案。
  • 🎤 活动亮相:在#NodeConfEU 大会首发,Socket 博客深度报道其 6 个月开发成果。

如何在 React Router 中处理延迟数据 - sergiodxa

React Router v7 允许在加载器中返回未解决的 Promise,从而实现在组件中直接处理加载状态,提升用户体验。React 19 进一步简化了异步数据渲染的流程。

  • 🚀 延迟数据处理:React Router v7 允许从加载器返回 Promise,无需在加载器中等待,直接在组件中处理加载状态。
  • 🔄 与 Remix 的对比:类似 Remix v2 的 deferuseDeferredValue,但 React Router v7 无需额外工具,直接返回 Promise 即可。
  • 使用 Await 组件:通过 SuspenseAwait 组件结合,优雅地处理异步数据加载和加载状态。
  • React 19 的 use 钩子:React 19 引入 use 钩子,可直接在组件中消费 Promise,但需要额外封装组件。
  • Promise 作为可渲染节点:React 19 允许直接将 Promise 作为渲染节点,无需 Await 或额外组件,简化代码。
  • 📚 相关教程:包括复用路由模块、拆分路由配置和动态加载样式表等 React Router v7 相关教程。

AI

开发者版 GPT-5 发布 | OpenAI

OpenAI 发布了 GPT-5,这是其 API 平台中最先进的模型,特别擅长编码和代理任务。GPT-5 在多个关键编码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并在前端工程和代理任务中设定了新的标准。该模型还引入了新的 API 功能,如控制回答长度的 verbosity 参数和最小化推理时间的 reasoning_effort 参数。GPT-5 现在提供三种不同规模的版本,以满足开发者在性能、成本和延迟方面的不同需求。

  • 🚀 GPT-5 在编码基准测试中表现卓越,SWE-bench Verified 得分 74.9%,Aider polyglot 得分 88%。
  • 💻 在前端工程方面,GPT-5 比之前的模型更受测试者青睐,70% 的情况下更受欢迎。
  • 🔧 新增 API 参数 verbosity 和 reasoning_effort,提供更灵活的回答控制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 📊 GPT-5 在代理任务中表现突出,特别是在工具调用和长上下文内容检索方面。
  • 🔍 在事实性方面,GPT-5 比之前的模型更可靠,减少了约 80% 的事实错误。
  • 💰 提供三种规模的 GPT-5 模型:gpt-5、gpt-5-mini 和 gpt-5-nano,价格从0.050.05 到1.25 每百万输入 token 不等。
  • 🌐 GPT-5 已在微软多个平台上线,包括 Microsoft 365 Copilot 和 GitHub Copilot。

Qwen-Image:原生文本渲染技术精研

Qwen-Image 是一款 20B 参数的 MMDiT 图像基础模型,在复杂文本渲染和精准图像编辑方面取得显著突破,支持中英文高保真生成及多任务编辑,并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

  • 🚀 模型发布:推出 Qwen-Image 20B MMDiT 图像基础模型,支持通过 Qwen Chat 体验“图像生成”功能。
  • ✍️ 文本渲染:擅长复杂文本布局(多行段落、精细细节),中英文均能高保真呈现,如对联、书籍封面、PPT 文字等。
  • 🖼️ 图像编辑:通过多任务训练实现语义与视觉真实性的高度保留,支持风格迁移、物体增减、文字修改等操作。
  • 📊 性能领先:在 GenEval、DPG 等生成基准和 GEdit、ImgEdit 等编辑任务中均达到 SOTA,中文文本生成优势显著。
  • 🌟 多场景示例
    • 宫崎骏动漫风格古街场景,精准生成“云存储”“千问”等中文标识。
    • 英文书店橱窗广告、诗歌手稿等微小文字还原。
    • 中英双语混合文本(如技术介绍)无缝切换渲染。
  • 🎨 艺术创作:支持多种风格(写实、水墨、动漫等),可生成电影海报、企业 PPT 等专业内容。
  • 🔧 编辑能力:支持风格转换、细节增强、角色姿势调整等,降低专业图像编辑门槛。
  • 🌍 愿景:推动图像生成技术普及,构建开放可持续的生成式 AI 生态,鼓励社区参与反馈。

AI 代理的上下文工程:构建 Manus 的经验教训

Yichao 'Peak' Ji 在 Manus 项目初期面临关键决策:选择开源基础模型端到端训练,还是基于前沿模型的上下文学习能力构建智能体。最终选择了后者,通过上下文工程实现快速迭代和产品正交性,尽管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以下是关键经验总结:

  • 🚀 上下文工程的选择:基于 GPT-3 和 Flan-T5 的上下文学习能力,放弃传统微调,实现小时级改进交付,保持与模型进步的兼容性。
  • 🔍 KV 缓存优化:KV-cache 命中率是生产阶段代理的核心指标,显著影响延迟和成本。通过稳定提示前缀、只追加上下文和标记缓存断点来提升效率。
  • 🛠️ 动态工具管理:避免在迭代中动态增减工具,采用上下文感知的状态机遮蔽 logits,确保动作选择稳定且高效。
  • 💾 文件系统作为上下文:利用文件系统作为不受限的持久化存储,实现可恢复的压缩策略,解决长上下文窗口的痛点和信息丢失风险。
  • 📝 复述操控注意力:通过创建和更新待办列表(如 todo.md),将全局目标复述到上下文末尾,避免模型在长任务中偏离主题。
  • 保留错误内容:将失败尝试保留在上下文中,帮助模型隐式更新内部信念,降低重复错误的概率,提升适应性。
  • 🔄 避免少样本陷阱:引入行动和观察的多样性,打破固定模式,防止模型陷入过度模仿和泛化,增强鲁棒性。
  • 🧩 上下文工程的重要性:尽管模型能力提升,上下文设计仍是智能体行为、速度和恢复能力的关键,需通过反复实践优化。

claude-code-templates

这是一个关于 Claude Code Templates 项目的概述,该项目是一个用于配置和监控 Claude Code 的 CLI 工具,提供快速项目设置和实时监控功能。

  • 🚀 快速开始:提供交互式设置、实时分析仪表板、聊天 Web 界面和系统健康检查命令。
  • 核心功能:包括智能项目设置、实时分析、健康检查、独立组件安装等。
  • 🌐 浏览与安装组件:支持通过交互式 Web 界面探索和安装模板、代理、命令和 MCPs。
  • 📖 文档:包含完整的指南、示例和 API 参考,涵盖从入门到高级使用的各个方面。
  • 🤝 贡献:欢迎开源社区贡献,提供组件浏览和贡献指南。
  • 📄 许可证:项目采用 MIT 许可证,包含多个来源的组件集合。
  • 🔗 链接:提供组件浏览、文档、问题讨论和安全政策等相关链接。
  • 支持项目:鼓励用户通过点赞支持项目发展。
  • 🔧 最新发布:v1.14.9 版本修复了 MCP 安装深度合并问题。

WebAgent

  • 🤗 模型发布

    • WebShaperQA、WebSailor-3B、WebDancer-QwQ-32B、WebWalkerQA 等多个模型已发布,部分支持一键部署。
    • 相关论文(预印版或 ACL 2025)涵盖数据合成、超人类推理、自主信息搜索等研究方向。
  • 📅 时间线更新

    • 2025.07.22:发布 WebShaper,提出基于任务形式化的数据合成方法。
    • 2025.07.11:WebSailor-3B 上线,支持阿里云 FunctionAI 快速部署。
    • 2025.06.23:开源 WebDancer 的模型、交互演示及部分数据。
  • 💎 核心功能

    • WebShaper:通过形式化方法生成信息搜索数据集,在 GAIA 和 WebWalkerQA 基准上达到 SOTA。
    • WebSailor:后训练方法支持复杂任务推理,在 BrowseComp 和 GAIA 基准表现优异。
    • WebDancer:基于 ReAct 框架的自主搜索模型,GAIA 和 WebWalkerQA 通过率超 60%。
  • 🚀 快速上手

    • 提供 WebDancer 的环境配置、模型部署(需 HuggingFace 下载)和演示运行指南(需 API 密钥)。
  • 🎥 演示案例

    • WebSailor 和 WebDancer 提供多场景演示视频(如 BrowseComp、GAIA),展示复杂任务处理能力。

其他

不,人工智能并没有让工程师的效率提高十倍

作者因社交媒体上“10 倍效率 AI 工程师”的言论陷入自我怀疑,但通过实际体验和理性分析,发现这些说法夸大其词,并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帮助读者缓解焦虑。

  • 🤔 自我怀疑的起源:作者因社交媒体上“AI 工程师效率提升 10-100 倍”的言论感到技能落后,但最终发现这些说法并不属实。
  • 🧐 实际体验 AI 编码:尝试多种 AI 编程工具后,发现 AI 在编写样板代码(如 React)时表现尚可,但在复杂代码库、特定语言(如 Terraform)或非主流库中表现糟糕,且容易产生安全漏洞。
  • 📉 效率提升的数学质疑:10 倍效率意味着将 3 个月的工作压缩到 1.5 周,但实际开发中的协作、评审、测试等环节无法同步提速,这一说法站不住脚。
  • 🚀 真正的“10 倍工程师”:少数高效工程师的价值在于减少不必要工作(如优化流程、文档化),而非单纯编码速度,而 AI 对此帮助有限。
  • 🤨 AI 宣传背后的动机:夸大 AI 效率的群体包括自我误测者、AI 行业利益相关者,以及试图让员工感到不安的老板。
  • 🎯 短期效率假象:AI 仅在特定场景(如一次性脚本)中显著提效,但长期使用后收益递减,且可能因代码质量差反而降低整体效率。
  • 💡 理性看待 AI 工具:使用 AI 编码并不难学,但无需因焦虑强迫自己接受;工作方式应优先考虑个人舒适度,而非盲目追求“效率”。
  • 😌 接受自己的节奏:即使 AI 能提升 20% 效率,也不必牺牲工作乐趣;享受编程过程才能长期保持创造力和代码质量。
  • ⚠️ 警惕制造焦虑的言论:老板或行业炒作可能刻意渲染“AI 替代危机”,但实际工程瓶颈仍在人类协作与系统设计。
  • 🎵 类比说明:就像黑胶唱片虽“低效”却更让人愉悦,编码方式的选择应服务于个人幸福感,而非绝对生产力。
  • 👨💻 给管理者的建议:营造健康工程文化,避免用不切实际的 AI 效率预期压迫团队,尊重工程师的专业判断。
  • 最终结论:没有神秘的“AI 效率革命”,信任自身能力,远离制造焦虑的社交媒体。

你不是在 vibe coding,而是在十倍速生成屎山

作者花费 10 小时使用 AI 编程工具(Cursor 和 Claude Code)开发了一个安卓设备管理工具,并分享了使用心得和工具优缺点。

  • 🚀 功能实现:开发了设备列表展示、屏幕实时监控(scrcpy)和 ADB 命令执行功能
  • 💸 成本消耗:Cursor Pro 额度耗尽,Claude Code 花费约十几美元,生成代码约 10000 行
  • ⚠️ 代码质量:作者自嘲为"十倍速生成屎山",代码风格混乱且难以维护
  • 🤖 AI 使用心得:AI 决定下限,人决定上限;对功能不熟悉时容易失去对代码的控制
  • 👍 工具优点:自动上下文选择、任务规划、文档查询和自动 lint 修复功能优秀
  • 👎 工具缺点:容易陷入调试循环、过度使用 mock 实现、烧钱快、架构理解能力弱
  • 📚 使用技巧:推荐使用 DeepWiki 和 context7 补充上下文,按需求选择合适模型
  • 📝 规范建议:建立代码规范、拆分原子化函数、提高代码可读性以提升 AI 表现
  • 🤔 最终结论:AI 能提升效率但有限,使用者的认知水平和技巧决定 AI 能力上限

长期工作压力与效率管理:开发者的应对策略

  • 😫 工作倦怠与负担:长期维护旧代码、处理新需求及频繁打断导致疲惫,影响生活质量。
  • 🛑 减少打断干扰:避免频繁切换任务,如非紧急代码评审可延后处理,IM 消息定时回复,设置勿扰状态减少会议干扰。
  • 👨‍💼 领导关系关键:好领导能支持合理排期,烂领导增加负担;理性讨论任务安排,必要时争取资源或向上反馈。
  • 📊 任务优先级管理:根据轻重缓急排序,拒绝不合理 Deadline,插队任务需协调并通知相关方延期。
  • 🤝 协作与求助:陌生项目及时求助同事,项目 Owner 需定期同步进度并清除障碍,受阻时向上级反馈。
  • 🔄 重构与任务选择:优先高价值优化(如框架迁移),避免低效 CRUD;抓住救火任务展现能力但需谨慎。
  • 效率优化:自动化重复操作(如脚本处理日志),高频问题整理文档减少重复解答。
  • 🌟 心态调整:工作占据大量时间,保持良好心态是关键,选择钱、热情或可靠团队至少占两项的工作环境。